游艇会官方线路app民俗學共有教師6人,其中高級職稱占83%,博士占100%。本研究所有民俗學和民間文學兩個碩士點,其中民俗學碩士點分為區域民俗、民俗文物和文藝民俗學三個方向。民間文學碩士點分為中國民間文學史、中國民間敘事文學和中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三個方向。專業方向的設置立足于地方文化資源優勢,漢語言文學學科優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,在國內碩士點建設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
該所與游艇会官方线路app實行院所合一,形成了本科教學、研究生教學、科研項目攻關三位一體的教學科研體系。在本科段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民間文學專業必修課,在漢語言文學專業、編輯出版專業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設民俗學、山西民間工藝與民俗、民間故事研究等專業選修課程。每年暑假組成“yth206游艇会路线生民俗考察團”,赴山西各地進行民俗調查。先后調查的專題有“山西家族村落調查”、“山西廟會調查” 、“山西民間手工藝傳承人調查”、“山西民間剪紙傳承人口述史調查”、“ 山西民間說唱和民間小戲傳承人調查”等。積累了大量的調查資料,有學生以此為基礎,獲批國家級yth206游艇会路线生創新創業項目。201 5年指導學生的三項民俗項目獲得國家級yth206游艇会路线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,分別是:高患嚴指導,劉文娟主持的“非遺背景下山西臨汾威風鑼鼓表演團體現狀調查與研究”、劉同彪指導,張輝玲主持的“晉繡傳承現狀調查及其在高校宣傳的可行途徑”以及毛巧暉指導、張芹主持的“山西南部花饃傳承人調查研究”這三個項目已于2017年全部結題。
近年來,黃河民俗文化研究所先后承擔國家社科項目6項,省部3級項目16項, 校級科研項目5項。科研成果豐碩,專著有:《中國戲曲文物通論》、《戲曲文物通論》 、《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校注》、《六十種曲評注●鳴鳳記評注》、《涵化與歸化論延安時期解放區的民間文學》、《黃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與社會現代化》等。參編教材及著作有:《傳統與現代的語境:西北少數民族女性民俗與社會生活》、《民間文學導論》 、《民俗學概論》 、《民間文學教程》 、《美學》 、《中國古代文化傳播概要》 等。此外,在《文藝研究》、《文學評論》 、《文學評論叢刊》、《中國比較文學》 、《文藝理論與批評》 、《民間文化論壇》《思想戰線》、《民俗研究》 、《文獻》 、《民俗曲藝》 (臺灣) 、《中華戲曲》 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,在國內形成了較好的學術反響。